比特币又疯了,它会重演“郁金香泡沫”吗?
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了解经济史上那些著名的经济“惨痛”事件,以警醒自己在市场趋于疯狂的时候保持冷静。
8月26日讯,半年,比特币市场的投资热情愈演愈烈。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比特币单价上涨了50%,已达25000元人民币。
比特币的疯狂程度让投资界不约而同联想起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郁金香泡沫”。
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了解经济史上那些著名的经济“惨痛”事件,以警醒自己在市场趋于疯狂的时候保持冷静。
三大理由不建议投资比特币
2017年1月15日国家对比特币市场进行了一轮约谈和**。随后的两天内,比特币单价从9000多元跌至6000多元。然而两个月后,比特币又开始被热炒。
在影响全球的5月13日“勒索病毒”爆发后,比特币的身价再次上涨,这样的行情让那些在年初获利并收手的投资者“后悔不已”。
资深投资者高友良认为,仅仅从利润角度看,比特币是某种“理想”投资标的。但丰厚的利润不仅会使人盲目,还会催人疯狂。一个成熟投资者的优势在于综合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后,谋算持久且相对平稳的获利,而短期巨额利润的“贴身伙伴”往往是断崖式的下跌。
基于三大理由不建议国内投资者投资比特币:
第一个理由是中国政府的官方态度。理性的投资者在制定投资策略时,会慎重考虑国家的**方针,顺势而为才会事半功倍。目前中国政府对于比特币的态度是“谨慎”“控制”,只承认比特币的“虚拟商品属性”,不承认比特币具有货币属性。在世界主流国家中,明确承认其货币属性的国家也是少数。
第二个理由与比特币的交易规则有关。比特币的交易市场是在全球24小时不间断开放的,投资者正常休息的时间,就可能因为突发事件引起价格大幅波动。一觉“睡”出巨额亏损,普通投资者能接受吗?
有些投资者一边感叹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声称“期货太吓人”,一边又被比特币所迷惑,奋不顾身投入其中。事实上,两者都需要交易技术,但从投资风险而言,比特币的危险肯定比期货更大。
第三个不建议投资的理由很简单,投资获利的基本规则是高抛低吸,面对近两年来比特币的涨势,低价筹码已经不再存在。当然也有人相信比特币将成天价:“以后一枚比特币价值北京一套别墅,现在不过是起步阶段”。
相信上述说法的投资者,尤其需要反复学习研究人类经济史上那些著名的投资泡沫事件,让自己先冷静冷静。
“郁金香泡沫”是怎么回事
投资界公认的近代第一个投资泡沫就是“郁金香泡沫”。
17世纪初,经过德国植物学家的培育,郁金香中的一些珍品已经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欧洲富人们竞相在花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植物爱好者和商业新贵们以培育不同变种郁金香为荣。到17世纪30年代,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热,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观赏,而是希望牟取暴利。
当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内专门为郁金香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一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1636年,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8头肥猪、4头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乳酪、一个银质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许多郁金香品种在1636~1637年间价格上涨百倍,进一步刺激了市场。
1637年2月4日,突然有卖方大量抛售郁金香,公众陷入恐慌,一夜之间,郁金香市场濒临崩溃。虽然荷兰政府发出紧急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都毫无用处。
一周后,郁金香价格平均下跌90%,普通品种甚至卖不到一个洋葱的价钱。绝望的人们冲进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损失。但在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投机式郁金香交易,这次事件以投资者的高额损失而不了了之。
经济学博士周勇表示,今天的比特币,其疯狂宛如当年郁金香。有一个故事在比特币投资界广为流传:多年前,某程序员花费1万比特币,就买了两个披萨,他的这顿饭现在等于花费了近2000多万美元。
这个故事里除了那个倒霉的程序员,最值得人注意的是,早期进入比特币市场的投资者和直接“**”的“***工”手中,还存有大量筹码,未来一旦他们抛售,谁来护住比特币的大盘呢?
从“密西西比泡沫”看暴涨与暴跌
“密西西比泡沫”是另一场影响深远的金融崩溃,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
17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死后,生性好赌的金融家约翰·劳被找来处理国库烂摊子。他设立通用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和国债。当时法国的货币体制已经从贵金属货币时代过渡到了纸币时代,整个国家开始流通通用银行发行的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大量纸币的发行一度起到了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此后,约翰·劳又开始致力发展自己创立的“密西西比公司”。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交易模式,即国债债券可以直接购买公司的等值股票。当时由于国债发行量巨大,面值500里弗尔的国债债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到大约150里弗尔纸币。而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却不断升值,使得用国债换股票这项投资越来越热。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最终上涨到一个可怕的高度,每股价格一度达到2万里弗尔。股票价格的上涨不可能是无限的,当差不多所有人都拥有了约翰·劳的股票,再也没有新的“傻瓜”加入的时候,股票价格就开始暴跌。
1720年5月,支撑不下去的约翰·劳同意股票和纸币一同贬值,新法令规定纸币将贬值一半,股价则从9000里弗尔降到5000里弗尔。这一计划导致民众进一步恐慌,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毫无悬念,泡沫破灭,境况同近一个世纪前的荷兰没有太大分别,同样是哀鸿遍野,交易所挂牌歇业,银行被强行**。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值从1719年5月开始暴涨,到1720年5月开始暴跌,持续狂跌13个月,最终股价只有13个月前的5%。
货币理论研究者林克认为,对于今天的投资者,不管是正在“风口”的“概念股”,还是依然在疯狂中的比特币,参与任何投资前,都应该复习一下历史上的投资崩盘故事。单就比特币而言,它只有商品属性,而商品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流通性和辐射面远低于货币,也低于金融工具。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这意味着市场波动随时会影响比特币价格。波动不可控,价格亦不可控。
从“南海泡沫”看公众“共识”的瞬间“变脸”
“南海泡沫”是经济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在英国的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当时的英国政府无力承担**导致的巨额负债,于是采取了用国家垄断经营来支付政府债务的方式。英国财政大臣哈利建立南海公司,垄断了南美洲和太平洋
群岛的贸易和商业经营。
巨额的南海公司股票被发行,用于收购政府国债。事实上,南海公司没有多少实际业务,资产也不过是几艘船而已。公众投资和追捧这个公司的股票,主要是基于它的垄断经营权、政府信用和对垄断经营带来利润的预期。政府官员和内部关联人彼此交易股票的消息也大大刺激了股价的飙升。
在南海公司股票的风向标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投资者丧失理智,不在乎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买买买”,而在这样的牛市中,短期内几乎所有股票价格的平均涨幅都超过5倍。
1720年初,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到1000英镑。当年7月,一些外国投资者首先开始抛售南海股票,英国国内投资者受到影响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当年9月,股价跌至124英镑。在这场股灾中,就连大科学家牛顿也损失惨重。
对于今天的比特币,股票分析师陶天琪认为,这非常类似南海股票这样的一个“概念股”:它具备厉害的炒作概念,上涨的形势也似乎告诉人们它多么有投资价值。当市场对某种商品的价值判断形成共识,它的价格会依据这种共识上行或下跌,但这种“共识”极有可能瞬间“变脸”,暴涨暴跌随之而来。对股市我们不言顶在何处,对比特币亦然,需要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该标的的真实价值,二是现阶段和未来阶段人们对于该标的的共识。
(编辑:田跃清)
本文由币特网发布,不代表币特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hbxg.cn/news/23756.html